1)第640章谁说文科乃无用_从长平之战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的确是正确的。

  两个国力相同或是相近的国家,一个国家只能发挥出百分之五六十,最多也只能爆发出百分之七八十的战力,而另一个国家却能长期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战力输出,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要是其中另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另一个国家的两倍呢?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即便只能持续着百分之五十的战力,也依旧胜过另一个国家百分之九十的输出。

  而一旦,这个国家稍稍爆发,就是另一个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显然,赵括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赵括所刻画的制度,赵国如今实行的规则,虽然远达不到什么资本主义,但却也是经历过千年封建王朝洗礼过后的制度,可以说是封建主义的一个高峰(当然,相较于清朝的封建主义的极端还是有点距离的)。

  这样的制度在如今的社会,无疑是更加先进,也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无疑,秦国的耕战体系,的确能够将所有的秦人都捆绑上征伐的战车,但同样,这样的体系也极大地束缚住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往往会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具象体现。

  只是,生产力的推动,又往往需要一个个无意识,甚至是反意识的发明创造。

  就如电灯的发明,明明蜡烛已经足够的明亮,而钨丝的探索却需要千百次的试错,因此,这样的发明、发现,在以效率著称的秦国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青铜到铁器,这已经是秦国这套制度的极限了。

  再发展,就需要更为先进的制度了,比如赵国如今施行的制度。

  可以说,赵括和他如今的赵国,相对于秦国,完全是站在了另一个更高的维度。

  所谓「夏虫不可语冰」。

  同样的,就算是赵括告诉秦国,他的赵国如今施行的是更加先进的国策,包括秦王和国相范睢在内的秦国统治阶级也注定不会相信。

  甚至,就连秦国的百姓也不会相信,赵国的百姓会比他们过得更好。

  或许,只有将秦国的版图彻底纳入赵国的那一刻,秦国的百姓才会知道,他们曾经的生活是多么的水深火热。

  或许只有当赵国的军队踏入咸阳都城的那一刻,秦王才会知道,世上没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更新发展的制度。

  石器时代诞生的部落制度,青铜器时代诞生的奴隶制度,以及铁器时代诞生的秦国的「耕战」制度(半奴隶半封建制度)皆是如此。

  如今,随着冶铁业的大力发展,诸国的国力也大幅上涨,秦国的耕战制度对于其他小国而言或许还有一定的优势,但赵国却已然走到了秦国的前面。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时代限制了秦王和范睢这些人精们的眼界,而有限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