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419章 避实(三)_兵(校对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避实(三)

  面对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困境,中共中央也大为担心,一方面命令东部在豫皖苏地区的陈粟兵团和在豫西的陈谢兵团极力配合支援刘邓,以打开大别山的局面;另一方面,又组织了第十纵队,从冀南豫北出发,带着许多资金和物资,由纵队司令王坤率领,浩浩荡荡进援大别山区。

  第十纵队由三个旅组成,人员近两万,但是路上又接收六千多的南下干部团和一万两千多的原刘邓所部的伤愈伤兵,再加上地方上调拨的随行民工,形成了一个总人数达四万五千多人的庞大行军队列。十月二十一日,第十纵队在华东野战军的掩护之下,在山东范县渡过了黄河;十一月九日,又在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的掩护下突破了陇海铁路,十一月十一日抵达陈粟大军重新恢复的豫皖苏解放区;十一月十五日,第十纵队穿越黄泛区南下,于二十七日渡过淮河,在刘邓兵团第十二纵队的配合之下,突破国军整编第十师封锁的信阳到璜川公路,进入大别山;在光山县的何阪与刘邓的野战军司令部会合。

  其实,第十纵队与整编十一师到达大别山区的时间很近,一前一后,相隔不过数日而已。第十纵队在突破整编第十师封锁的信璜公路时,有较大的损失,其他时候基本上还算顺利,这也说明了此时国军兵力上的薄弱,无法在沿途对其进行拦截,部署也十分被动。

  这个时候,针对大别山区的战事,刘邓大军不得不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法,以躲避国军的尾追截堵。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与邓小平经反复研究后,认为大别山区不适合留置过多的兵力,决定以内外线配合来粉碎国军的四面围剿,所以采取了分兵作战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由刘伯承率领第一纵队和军区及中原局机关,转到淮河以北地区进行休整。留在大别山区的三个纵队,在邓小平、李先念的指挥下,采取了以旅为单位分散活动的方式,与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周围兜圈子。对于新到的第十纵队,则令其向西穿过平汉铁路,到桐柏山去创建根据地。

  为了配合第十纵队的行动,襄河纵队被要求从西面向东越过铁路,在大别山北麓牵制住此时气势汹汹而来的整编第十一师,这也就是刘兴华之所以出现在信阳的原因。

  刘兴华带着襄河纵队的两个旅一万多人连夜越过平汉铁路,抵达了光山县南部,这个时候,整编十一师也已经对大别山展开了搜索进攻。

  此时,在纵队的临时指挥部里,刘兴华与政委熊卓然以及两个旅长和主要的参谋人员,正在研究着对策。

  指挥部里,刘兴华一直在抽着烟,只有政委熊卓然在讲解着:“我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整编十一师两到三天的时间,给我们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