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3章 灶台贴边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来爱国舅舅想把琉璃砖粘在大门上,姥姥没让。他还不理解:“姑,人家有粉搽在脸上,您倒好,贴在了灶台上。”

  大舅妈白了他一眼,“你都三十岁了,咋还这么幼稚,咱姑那是不想显摆。贴锅台上好啊,干净卫生又实用。我还想给咱姑要些,把咱家锅台也贴上哪。”

  姥姥听她这么说,就指使爱国舅舅,“爱国,去看看还剩多少,把你家和俺哥家的锅台都贴上。”

  大舅妈高兴的说:“姑,俺看了,还剩好多那,够俺两家贴的。”

  舅姥姥笑着骂她:“就知道惦记你姑的东西,也不知道个羞,你还提前看好了。”

  大舅妈脸红了,不好意思的说:“娘,看您说的,俺开始也以为姑买了盖大门,这不看见姑贴灶台才想起来的。”

  爱国舅舅给她解围:“走,跟俺回家当指挥去,俺找俩人给你贴上。”转身又问舅姥姥:“娘,您那里咋沾?”

  舅姥姥说:“你看着粘上就行,就是个锅台,没那么多的讲究。”

  “可别,干活不依东(东家),累死也无功,您老还是回家看着吧。”

  大舅妈拉了他一把,“就你事多,走吧,我给咱娘看着,咱先把娘的粘上。娘,把家里的钥匙给我。”

  姥姥对舅姥姥说:“嫂子,您和俺哥的命好,这几个儿媳妇和闺女差不多,都孝顺,还知道疼人。”

  舅姥姥也满足的说:“开始,俺也盼着生个闺女,可没那个命。现在看来,只要孩子孝顺,儿女都一样,你三个侄媳妇都是好的,和闺女没啥两样。”

  院子盖好了,家具还没有,反正队里也没活计,姥姥就让木匠接着给做家具。

  做家具和盖房子做门窗不同,是按件收手工费的,也不用管饭了。这对悠悠家来说,比管饭还合适。

  家具还是按村里人的老样式做,依实用为主。现在,农村里的年青人结婚,已经有做大衣橱和高低橱的。

  姥姥准备自家做两套,另外在做四套,舅姥姥和三个舅妈一人一套。反正自家的木料多,不够还可以让悠悠随时填补上。

  这时的人工费是真便宜,一个大衣橱才10元,高低橱7元,饭橱5元,衣柜和木箱2元。

  悠悠提出来,多做几个大木箱,方便自己放东西。虽然自己有空间,根本用不着,但就是空着,也得摆在那里做样子。就是在家里,悠悠也不能隔空取物,无中生有啊。

  房子是盖好了,但比较潮湿,还得通风去去潮气。姥爷每天早晚都去烧炕,这样房子干的还快点。一家人商量着,准备立冬时搬家。

  二爷看地里的活计还没出来,就提出来自家垫宅基。尽管大伙拦着,他还是杀了一头猪。他家后来喂得三头猪,虽然是三月初买的,也长到了200多斤,一头猪出了150多斤净肉。

  大家伙都说别看二

  请收藏:https://m.alxsu.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